罗马的古典柱式包含希腊时期的3种,共有5种: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罗马式(塔司干式、复合式)。其间塔司干式和复合式是在前三种希腊柱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种罗马柱式。陶立克式柱身份额粗壮,由下而上逐步缩小,柱子高度为底径的4-6倍。
柱子刻有凹圆槽,槽背成棱角,柱头比较简略,无斑纹,没有柱础而直接立在台基上檐部高度与柱身的份额为1:4,柱距离约为柱直径的1.2至1.5倍。爱奥尼克式的柱身份额修长,上下份额改变不显著,柱子高度为底径的9至10倍,柱身刻有凹圆槽,槽背呈带状,有多层的柱础。
檐部高度与柱高的份额为1:5,柱距离为柱径的2倍。科林斯工除了柱头如盛满卷草花篮的纹饰外,其它各部分与爱奥尼克式相同。塔司干式的柱身份额较粗,无圆槽、有柱础的一种简略柱式。复合式则在科林斯式柱头上加上一对爱奥尼式的涡卷,柱式趋向富丽、细密、纤巧和奢华。
陶立克陶立克柱式或多力克柱式是一种没有柱础的圆柱,直接置于阶座上,由一系列鼓形石料一个挨一个垒起来的,较粗壮宏伟。圆柱身表面从上到下都刻有连续的沟槽,沟槽数目的改变范围在16条到24条之间。它来自于古埃及,有名的法国埃及学者所命名的先陶立克柱式,是这种希腊柱式的前驱。